頸椎病的癥狀是什么?頸椎病怎么治療?

頸椎病的癥狀是什么?頸椎病怎么治療?

頸椎病

目錄

1.頸椎病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2.頸椎病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3.頸椎病有哪些典型癥狀
4.頸椎病應該如何預防
5.頸椎病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頸椎病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治療頸椎病的常規方法

1.頸椎病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頸椎病是一種退行性疾病,其發生發展和多種因素有關,主要有以下幾類:
  1.職業因素 :如長期處于低頭,固定不動的位置工作,使頸椎周圍的肌肉及軟組織會發生痙攣性改變,導致生理曲度變直,長久以往,頸椎就發生代償改變:如項韌帶鈣化、骨質增生、椎間盤彈性減退,甚至突出、椎間孔變扁、椎間隙變窄等,嚴重的壓迫脊髓及神經根,導致頸椎病發生。
  2. 年齡因素 :一般認為頸椎病是中老年的一種多發病,但實際上頸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從20~25歲即開始,隨著年齡的增加發病率逐漸增加,到55歲左右為高峰。此后由于頸椎活動的減少等原因,發病率反而有所降低。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電腦的普及應用,頸椎病的好發年齡有前移的趨勢。
  3. 生活習慣 不良的姿勢是導致頸椎病發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在臨床工作中,常常能觀察到除不良姿勢外,某些日常生活活動的姿勢,也可以使頸椎病癥狀加重,或出現頸椎病癥狀。

2.頸椎病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由于頸椎周圍組織受刺激和壓迫的部位、程度不同,頸椎病導致的并發癥也五花八門。其中不乏一些少見的不典型表現,易被忽略,進而影響頸椎病確診。
  1. 頸性吞咽困難:主要表現有吞咽困難、食道異物感、聲音嘶啞等。與頸椎前緣骨剌壓迫食道后壁,引起狹窄或痙攣有關,易被誤診為食道癌或癔癥。
  2. 頸性高血壓:主要與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或壓迫交感神經引起功能紊亂有關。
  3. 頸心綜合征:易誤診為冠心病。
  4. 頸性眩暈:個別頸椎病患者在改變體位時,可突然發生眩暈或猝倒,多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所致,易與腦動脈硬化或美尼爾征相混淆。
  5. 頸性視力障礙 由頸椎病引起的視力及視野改變,如視力下降、視野缺損,眼脹痛、怕光等。

3.頸椎病有哪些典型癥狀

  現如今,隨著工作性質的改變、伏案工作人數的增多,頸椎病的患病人數日漸增多,患者年齡也日趨年輕化。然而有很多患有頸椎病的白領一族對該病卻不甚了解,甚至認為頸椎病不是什么大事。殊不知,頸椎病若不及時施治,其危害是很嚴重的。那么,頸椎病都有哪些癥狀?怎樣才算是患上了頸椎病呢?

  頸椎病根據臨床癥狀一般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及交感神經型四類,其中以神經根型最為常見。下面對這四類頸椎病的癥狀分別加以描述。

  1.神經根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病率較高,主要臨床表現為頸部疼痛、麻木并放射至枕部、肩部和手指。體格檢查時各關節伸屈、旋轉運動正常,上肢關節無紅腫熱痛表現。中低端的頸椎發生病變時常出現胸部發作性疼痛呈針刺樣,疼痛部位較局限,時間較長,一般為幾個小時到幾天,有的患者認為是心絞痛、心肌梗死而亂投醫、亂吃藥造成不良后果,有些則出現癔癥樣呼吸困難,尤其是在夜間墊高枕頭睡姿時發生。一般呼吸系統無異常,氧飽和度、氧分壓均正常。

  2.脊髓型頸椎病:該類患者臨床上常出現脊髓壓迫樣癥狀,表現為頸肩疼痛伴有四肢麻木、肌力減退、關節發僵之感。有些患者則頭痛、頭暈、肢體活動不靈、走路不穩、步態笨拙,出現胸部、腹部束帶感,大便失禁或者便秘、排尿困難、尿頻、尿急,有雙上肢冰涼感等。

  3.椎動脈型頸椎病:這種頸椎病特點為將頸部向兩側運動或者前后運動、旋轉時造成椎動脈的痙攣、椎基動脈供血不足,患者出現突然性眼前發黑、閃電般失去知覺伴倒地,倒地后由于體位的改變腦供血改善立刻恢復知覺。而這種情況事前無任何先兆癥狀,常有反復發作的經歷。有些患者頭痛、頭暈、惡心、視力減退、耳鳴、耳聾、四肢麻木,有持物落地等特殊表現。

  4.交感性頸椎病:交感性頸椎病患者常常頭痛、頭暈、耳鳴、耳聾、視物模糊、頸肩痛、雙上肢麻木脹痛、面色蒼白,或有心慌胸悶感、心律紊亂,局部或者全身有潮熱感或發涼感、發作性出汗等特殊表現。

  頸背部長期出現明顯不適的患者可以對照自己是否屬于哪一類頸椎病。如果發現很對癥,切不可麻痹大意,一定要盡早前往正規醫院獲取醫生建議和治療。

4.頸椎病應該如何預防

  要預防頸椎病,首先要糾正生活中的不良習慣,學會自我保護,具體方法從以下幾點開始入手:
  1.糾正生活中的不良姿勢和習慣
  生活中的不良姿勢是形成慢性勞損的主要原因,所以糾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勢,對預防頸椎病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看書、看電視時,不要把頭倚在床欄桿上或沙發扶手上。積極正確的頸部肌肉鍛煉可以增強頸椎生物力學結構的穩定性、強化正常的頸椎生理曲度、促進血液淋巴循環,能有效的預防并減輕頸椎病。正確的鍛煉方法是:坐立或俯臥位,雙上肢伸直并置于身后,雙手十指交叉,雙臂努力后伸,同時盡最多努力抬頭(宜緩慢),將后頸部肌肉及雙肩胛骨間肌肉盡力繃緊,持續10秒鐘后停止并恢復正常體位,盡力放松繃緊的肌肉,休息10秒鐘后再進行上述鍛煉,反復鍛煉至感覺疲勞或微出汗時可停止,不宜一次鍛煉過度,每天可進行3-5次,此鍛煉不應在站立進行,以免萬一因頭暈而暈倒。
  2. 避免受寒 受寒將導致肌肉張力增高、失去彈性,從而易于損傷,張力增高也會增加椎間盤壓力、壓縮椎間隙而惡化神經根壓迫癥狀,受寒還能導致神經根周圍的炎癥加重,因此應注意頸部的保暖。
  3. 長期伏案工作者及低頭手工操作者、從事電腦操作等人員
  由于長時間低頭破壞頸椎生理曲度,導致頸椎生理曲度反張,故工作中宜定時休息定時左抬頭鍛煉,亦可增加工作臺面高度,盡量減少低頭的幅度。長時間固定姿勢工作者,容易導致頸部肌肉韌帶的勞損,應定時活動頸部,鍛煉增強頸背部肌肉,以增強頸部韌帶的血液供應,增強彈性,比年積累性勞損。在工作之余可做頭部“米”字點頭運動,不要按一方向快速轉頭,以免造成肌肉損傷。
  4. 防止外傷和落枕 外傷可能損傷頸部肌肉和韌帶,并進一步破環頸椎的穩定性,進而誘發或加重頸椎病。落枕也是一種損傷,因用枕頭不當造成,總是左睡后發病,故應合理選擇枕頭和積極預防。

5.頸椎病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X線、CT及MRI檢查均對頸椎病的常見病變具有較好的敏感性,通過病變的綜合分析,可得到較高的診斷準確率。
  1.X線平片對頸椎病病變具有較高的敏感度,診斷準確率也較高。X線平片在雙斜位對鉤突增生、上關節突增生及椎間孔的觀察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并且價格低廉,可作為頸椎病診斷的首選,但是X線平片的表現常與臨床癥狀不一致,有時患者癥狀較重,但X片顯示病變較輕。
  2.CT檢查可發現頸椎病的早期病變,對頸椎間盤的突出程度、頸椎關節病變情況、頸椎管以及頸椎橫突孔的狹窄情況等方面均可明確顯示,對頸椎病變程度的判斷具有重要意義。
  3.MRI檢查對椎間盤突出的顯示比CT更為敏感,可觀察到脊椎受壓的程度,可作為頸椎病確診的方法。臨床上可將三種檢查方法聯合使用,在X線做出初步診斷的基礎上,用CT或MRI檢查判斷病變程度,以指導治療。

6.頸椎病病人的飲食宜忌

  由于頸椎病的病理改變主要是頸椎體骨質增生、肥大等退行性改變引起的,所以在飲食方面應食用含鈣類豐富的食品及蛋白質、維生素如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E等含量高的食品。專家指出,這些都是修補骨骼、肌肉、韌帶等組織必不可少的食品。維生素類還能緩解疼痛,解除疲勞。在飲食方面,原則上是注意飲食平衡,不偏食。要根據各人不同體質,不同癥狀選擇不同的食品。

7.西醫治療頸椎病的常規方法

  頸椎病是常見的疾病之一,治療方法很多,但缺乏統一規范,且不同療法的適應證和療效相差較大。
  1.保守治療
  (1)牽引治療 :牽引治療是治療頸椎病的首選方法。適用于除脊髓型以外所有類型的頸椎病患者(尤其是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一般情況下,癥狀較輕的頸椎病患者可在家中進行牽引。
  牽引時,患者可取坐位,牽引的重量應從3~5千克開始,然后逐漸增至8~12千克或更多(但不宜超過患者自身體重的四分之一),可每日牽引1~2次,每次牽引15~30分鐘。需要注意的是,頸椎病患者在首次進行牽引治療前,一定要去醫院做詳細的檢查,只有在醫生允許的情況下,方可進行牽引治療。
  (2)按摩推拿治療:按摩推拿是治療頸椎病的一種應用普遍、效果較好的方法。該方法主要是對頸椎病患者的頸、背、肩、臂等部位及各部位上的穴位進行按摩,以起到舒筋活絡、消除肌肉痙攣、改善血液循環和松解局部硬結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患有后關節紊亂癥或頸椎椎節細微錯位的頸椎病患者,經治療使痙攣的肌肉得到放松后,往往要對患處進行旋轉復位治療。然而,這種旋轉復位治療要求操作者擁有很高超的手法,否則極易造成患者的頸椎骨折或脫位,甚至可導致患者截癱和猝死,因此,患有后關節紊亂癥或頸椎椎節細微錯位的頸椎病患者在進行旋轉復位治療時,一定要請有經驗的專業醫生進行操作。
  (3)物理治療:物理因子的作用可深達頸椎病變的各個部位,起到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增加大腦部供血量、放松痙攣的肌肉、消除炎性水腫和病變對神經根不良刺激的作用。常用的物理療法主要包括短波透熱療法、微波療法、中藥電熨療法、干擾電療法、中頻調制電流療法及超聲波療法等。
  (4)運動治療:運動治療主要適用于急性癥狀得到緩解后,需要提高和鞏固療效的頸椎病患者。該方法主要是通過進行某些鍛煉(如抗阻力鍛煉等),增強患者頸部肌肉的力量,以達到保持頸椎穩定和延緩頸椎退變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頸椎病患者在進行頸部鍛煉時應在自己能耐受的情況下循序漸進地進行,切不可貿然加大鍛煉的力度,以免發生意外。
  2. 手術治療:目前,手術治療主要適合脊髓型、病情較重或經過保守治療無效的頸椎病患者使用。